房天下装修论坛版主招募令! 论坛精彩推荐
点击0次 回复0
/1页
上一页 |1
主题:

中考语文古诗鉴赏复习方案

[复制链接]

inahud34

状态:
  • 注册时间:
  • 最后登录:
  • 帖子:
  • 帖子汇总
  • 积分:
  • 照片:
  • 论坛等级:
  • 财富等级:
  • 银币:
  • 等级:
  • 财富:
楼主

郑州陈中数理化专家了解到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科目的时候,对诗歌方面了解的都不是很全面,虽然学生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诗歌了,但是面对中考还是有很多知识是需要从头复习的,陈中数理化老师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古诗鉴赏复习方案。考生可以看看。

  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

  1.诗歌的形象

  和小说、戏剧一样,诗歌也塑造形象。fr45x3s不同的是,诗歌中的形象,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,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,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,如湖光山色、田园桑麻、大漠孤城之类。例如:杜牧的《山行》中写山中景色,有山路、人家、白云、红叶等景物,都构成了形象,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。

  2.诗歌形象的鉴赏

  (1)借助诗歌形象,领会诗人的感情

  例如,唐朝失庆馀《闺意献张水部》:"洞房昨夜停红烛,待晓堂前拜舅姑。妆罢低声问夫婿:画眉深浅入时无?"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,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,以新郎比张籍,以公婆比主考,表现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心情。

  (2)借助诗歌形象,分析诗歌的意境

 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,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。例如,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中,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、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,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。

  (3)借助诗歌形象,体会诗中的哲理

  在有些古诗中,作者往往在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,从而使读者在接受其形象感染的同时,对其中蕴涵的哲理仔细玩味后心领神会。例如,苏轼《题西林壁》:"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"作者以登山所见和所悟,向我们道出了"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"这一朴素的哲理。类似的还有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和王安石的《登飞来峰》等。

精品课程来自:陈中数理化  http://www.jiaotou.org/1283/

  • 0顶或踩的标志
  • 0
分享到:
正在载入用户签名信息

确定删除该短消息?

/1页
上一页 |1
本论坛不允许游客匿名发帖,请您登录后再发表。

提示

只有认证会员或版主才能发起活动,请您先登录:)
只有认证会员或版主才能发起活动,请先去认证吧:)

房天下手机客户端

点击或扫描下载

拉友邻参加
全选已选(0)选择友邻
    想说的话
    我的积分
    您的论坛积分是